全球热点!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把握这一波AI创业浪潮?

2023-04-29 09:48:47 Soogic速疾客

随着ChatGPT的发布,AI和大模型赛道真是风起云涌。这波AI浪潮与当年的互联网相比如何?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。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连接信息,AI是理解信息。

所以未来一些以知识或经验为驱动的领域会遇到很大的挑战,比如医生、律师、会计师等等,甚至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都会受到冲击。那么在这波大模式中,哪些是创业者的机会,哪些不是呢?


(资料图)

第一个问题:创业公司做AI通用大模型有机会成功吗 ?

首先,创业公司要跑赢大厂,必须有先发优势,但在ChatGPT这个赛道上,大厂都极其重视,没有非共识的情况下,创业公司很难获得先发优势。

此外,大厂比创业公司有流量、有钱,通用大模型还是一个挺烧钱的事。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分析认为,从投资的角度来看,早期项目80%是投人,也许他们会转型到垂直模型,也许会做成一个超级APP,也许会被并购。

其次,中国的ChatGPT市场只会在BAT、字节跳动和华为这五家公司中产生,创业公司和A股上市公司很难有机会。这意味着,创业公司或者那些纯为了炒股价的A股上市公司很难有机会。

最重要的是,大厂的核心优势是自带场景,没有落地场景的技术就没法迭代,没法持续优化形成数据网络效应。因此,创业公司很难在这条赛道上跑出来,纯粹是浪费钱的原因。

落地场景如此重要的原因是,没有落地场景你的技术就没法迭代,没法持续优化形成数据网络效应。所以创业公司的痛苦之处也在于此,自己没有场景,像ChatGPT一样在问答的领域很难构成竞争壁垒,加上还没流量,就更难成功。

虽然OpenAI也是创业公司,但早期Google等国外大厂没人觉得GPT能跑出来,甚至OpenAI自己也不确定,所以才给了OpenAI先发的机会。但今天这个事对于中国的大厂已经是显而易见的共识,甚至百度、阿里动作比创业公司还快。

因此,创业公司做通用大模型,非常难。毕竟大部分成功的公司,最后做成的事都不是他们一开始想做的事,只要创业团队人牛就行,就像腾讯最开始也不是做即时通讯的。

第二个问题:创业公司做垂直模型有机会成功吗 ?

虽然ChatGPT等通用模型非常聪明,但垂直模型仍然有其生存空间。

例如,当我们在New Bing(基于GPT4)搜索“微软的股票会涨么?”时,得到的信息并没有任何价值。这是因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Know-How,而这些最有价值的知识很可能不在互联网上,而是在企业的私有数据库里,甚至在一部分专家的脑子里。因此,ChatGPT等通用模型无法形成这方面的知识。这也是Bloomberg推出BloombergGPT的意义所在。

在高价值、关键应用领域,垂直模型的价值越大,例如自动驾驶。通用大模型无法直接用,因为缺乏数据、缺乏corner case训练的大模型是很难干容错率这么低的工作。而在低价值、非关键应用领域,通用模型更适合,例如问答。

虽然GPT经常胡说八道,但人有判断力,可以去纠正它。再比如写作,本来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。因此,垂直模型的价值非常大,这会产生非常多的创业机会。

一般来讲,垂直模型企业也很少选择自己从头做,而是找一个还不错的pre-train过的大模型,在他基础上做instruction tuning(指令微调)。

第三个问题:创业公司应该选择开源模型还是闭源模型 ?

目前,ChatGPT在市场上表现出色,但开源模型也在迅速发展。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是什么样呢?

根据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的推测,未来美国和中国的市场将会有1~2个闭源模型,其余都会采用开源模型。

我们可以回顾iOS和安卓的例子来理解这一点。iOS作为第一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,一出来就惊艳全场,而安卓选择了开源模型来迎战。目前,全球市场上iOS和安卓的市场份额大概是2:8。如果当年安卓也选择了闭源模型,那么它最多只能获得iOS市场的一半,而第三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公司选择开源模型,最终iOS、安卓和第三家的市场份额比例可能是2:1:7。

同理,在大模型领域,只有前1~2名有资格选择闭源模型。从第三名开始,反正也追赶不上了,选择开源模型才是最符合利益的选择。

开源对于闭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对私有数据的保护。对于个人用户来说,这可能无关紧要,但对于企业用户来说,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。

如果创业公司做一个SaaS产品,想要利用大模型赋能,但不想把行业知识和企业内部的私有数据透露给竞争对手,因为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,该怎么办呢?只能选择开源模型,通过本地化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大模型。如果选择闭源模型,无论是使用Prompt Engineering的方式还是选择GPT-index服务,都有可能出现机密泄露问题,就像三星那样。因此,创业企业需要选择企业服务,应该采用开源模型。

云计算厂商是最有动力开源大模型的,因为虽然开源模型不赚钱,但各种在线化的业务总需要云服务,因此,像阿里、腾讯、华为这样的云服务厂商都会是大模型开源的支持者。

目前在美国,ChatGPT选择了闭源模型,但出现了一堆以动物名字命名的开源大模型,所以未来OpenAI未来也可能会推出一个开源大模型:闭源模型继续服务To C,例如问答、Co-Pilot等,但也为To B提供一个开源模型,允许合作伙伴自己部署。

当然,通常开源模型的参数不会像1750亿那么多,因为这么大的模型对基础设施要求太高,很少有合作伙伴能够运行。开源模型通常会被缩小规模到几十亿到上百亿参数。

第四个问题:创业公司如何结合AIGC模式 ?

对于创业者来说,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:采用原生AIGC还是AIGC赋能?

无论是智能客服等任何领域,创业者可以直接以AIGC做智能回复为切入点,然后将客服的全流程都做了。当然,也可能是之前就是做客服系统的,现在加上AIGC能力。听起来好像两边都能做,而且也一定会相互渗透,在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,有两个基础逻辑需要思考。

第一点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看AIGC在全业务流程价值链中所占比例。

如果这条赛道全价值链是100,AIGC只占10%,那么从AIGC切入,就得把另外90%补齐,这个太累了。相比之下,竞争对手在产业链里深耕多年,90%已经有了,只需要补缺AIGC的10%,哪个更容易?肯定是+AIGC更容易。因此,是AIGC+还是+AIGC,首先取决于AIGC在全业务流程价值链中所占比例,这是最核心的判断标准。

第二点,取决于这个业务AIGC的护城河有多高。如果传统企业也意识到了AI的价值,也开始做+AIGC,并且轻松就能做到同级别的水平,那么从AIGC+切进去就很难。但反过来说,假设AIGC部分只在全产业链占30%,但这30%却有极高的门槛。那些竞争者即使跑赢了70%,剩下这30%的他们做不了,那这也是AIGC+的机会。

例如,以文生图Midjourney生成的图片质感确实不错,这就成为了他的护城河。但是,Adode也推出了Firefly,如果Firefly也很快达到了Midjourney的效果,那Midjourney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极大压缩。因为在全业务流程中,Adobe可能占了70%,而以文生图只占30%。但只要Firefly追赶不到Midjourney的效果,那后者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。

当然,既然是服务垂直行业,不管是AIGC+还是+AIGC,创业者懂行业始终都是非常核心的。

最后一个问题:创业公司如何寻找市场机会 ?

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,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。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认为,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,寻找市场机会需要更多地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。

因此,寻找市场机会需要更多地关注数字经济的应用实践,结合技术和行业的特点,寻找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。

首先是国内To C市场。虽然这个市场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场景,例如问答、个人助理和社交等,但是整体来说,这个市场更适合巨头企业。因此,国内To C市场的总结就是: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,做出爆品。

虽然To C市场确实容易出现爆品,但前提是需要有流量红利。实际上,从2017年开始,国内纯APP市场出现独角兽的情况非常少,而且这个流量红利还在阿里巴巴、腾讯的手中,创业的机会比较难。

除了流量红利之外,还有一个问题是,如果在To C市场做出了爆品,大公司很容易抄袭。如果在国内To C市场使用大型语言模型,还将面临较高的合规成本。

在通用领域,很难控制用户问什么问题。更糟糕的是,竞争对手可能会故意寻找一些敏感话题,这是非常恶劣的行为,在互联网时代国内发生过很多次。目前已经在监管层面进行意见征集,但到规范管理还有一段时间。

第二个市场是国内To B市场。大型模型可以赋能的To B市场非常多,包括法律、电商、招聘和设计等行业。

但是,国内To B市场也继承了中国To B市场已有的问题,即天花板比较低。虽然财富500强中有很多中国企业,但是仔细一看,几乎全部都是国企和央企。他们的采购一方面市场化程度不够,另一方面几乎都要求私有化部署和定制;而市场化程度高的民企普遍缺乏资金。

中国IT支出只有美国的1/6,很多还在央企和国企。国内SaaS上市公司的人均产值是30-60万元人民币,而美国是30-60万美元。这就是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的现状,而且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善的。因此,如果要在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上取得成功,必须有耐心和韬光养晦的心态。

第三个市场是国际To C市场。例如Lensa.ai、Jasper.ai、Copy.ai和Midjourney等公司,而且国际To C市场本身已经很竞争激烈了,类似Jasper的公司已经有十几个了。

同时,这些公司今天也面临着巨头的竞争,问题的核心原因是护城河相对有点窄。例如Jasper面临的是Office的Copilot和Notion AI的竞争;包括Midjourney面临Adobe Firefly的竞争等。因此,这些创业公司是否还能持续野蛮成长,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
第四个市场是利用AIGC技术在海外To B市场上开展业务。这个市场的好处是海外B端的支付能力和付费习惯都比较好。

中国人在海外To B市场上的优势在于比较勤奋,迭代速度快。因此,中国人做SaaS一个月可以迭代3次,而海外同行可能是3个月迭代一次。

当然,要在海外市场上取得成功,创业者的背景还是有一定要求的,最好是有一定的海外生活经历,特别是在海外的To B企业工作过更好。

目前已经有超过50%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AIGC/大型模型来提高内部效率,可以说,AI的渗透速度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快。

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⊹

免费电子书:结构化思维 | 荆棘商途 | 年度十词 |创新企业案例 | 区块链金融

骆仁童老师主讲课程

智慧应用 |《智慧交通》.《数字政府》

人工智能 |《人工智能》. 《ChatGPT》

数字应用 | 《大数据》.《区块链》.《元宇宙》

数字化转型 |《制造业》.《零售业》.《能源》

金融类课程 | 《金融科技》.《数字人民币》

思维与技能 |《组织变革》.《用户思维》

创新与创业 |《创业导师》.《中小企业赋能》

标签:

相关文章
最新发布
精彩图文
精彩推送

Copyright @  2015-2018 华西it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